金秋羌寨庆丰收,岷江两岸李果香。2025年9月23日,以“岷江畔·脆李鲜”为主题的汶川县农民丰收节在威州镇萝卜寨村成功举行。本次活动由中共汶川县委、汶川县人民政府主办,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,全面展现了汶川脆李产业的现代化成果与农旅融合新貌,成为一场汇聚民心、助力共富的丰收庆典。
科技支撑品质提升,脆李产业根基稳固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。近年来,汶川县坚持科技兴农,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,大力推广脆李优质丰产技术体系,推动产业精细化、标准化发展。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品种与品质瓶颈,汶川县在绵虒镇、威州镇等产区建立脆李新品种示范园,引进优良品种40余个,通过系统比对试验,筛选出适应高半山气候土壤的优质品种,为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,指导果农掌握绿色种植技术,让脆李真正成为群众的“致富果”。
技术推广促农增收,套袋技术成效显著。除品种选育外,汶川县积极推广脆李套袋、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,显著提升果实品质和商品率。2025年,全县西梅套袋技术推广面积达500余亩,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、减少裂果,改善果实外观和口感。据统计,今年套袋西梅总产量预计超过590吨,带动产业增值近600万元。威州镇布瓦村果农王桂芳介绍,她家种植的西梅全部采用套袋管理,商品果率提高20%,收入预计增长三分之一以上。目前,全县像她一样受益于技术推广的李农超过1000户。
农旅结合丰富体验,脆李采摘带动乡村游。以“李”为媒、以“节”聚气。本次丰收节期间,组委会专门设置多个脆李采摘体验区,吸引众多游客走进果园,亲手采摘品尝新鲜脆李。果农现场讲解甄别技巧,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,家庭在协作中感受丰收喜悦。同时,结合“无忧花果山”徒步、“羌寨迎秋”民俗体验等系列活动,形成“春赏李花、秋摘果”的特色旅游线路,实现“以农促旅、以旅强农”的良性循环。来自成都的游客张晓蕾说:“汶川的李子这么甜,羌寨的风情这么浓,这一趟特别值!”
数字营销拓宽渠道,云端助力脆李出山。2025年,汶川县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,为脆李产业搭建线上推广平台。丰收节期间,“汶川脆李”数字地图正式上线,汇集主要李园分布、成熟期等信息,游客通过手机即可轻松规划行程。节庆现场设置多个电商直播专区,邀请县域网红和农民主播现场推介脆李产品。前期开展的“网络达人汶川行”活动持续发酵,多位三农领域创作者通过短视频、直播展示脆李采摘、羌族非遗等,累计曝光超百万次,显著提升了汶川脆李的品牌知名度。
产销对接畅通链路,脆李销售有保障。在“携手共赢·产销合作签约仪式”上,多家采购企业与威州镇、灞州镇、绵虒镇的脆李专业合作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,年采购量预计突破百万斤,有效稳定市场价格,保护果农收益。东莞果商陈先生表示:“汶川脆李肉质细腻、酸甜适中,在南方市场很受欢迎。”线下签约之余,汶川持续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,开发脆李果脯、李子酒等加工产品,完善产业链条,帮助果农应对市场波动,实现增产增收。
羌文化融入节庆,传统与现代共庆丰收。丰收节活动深深扎根羌族文化土壤。开幕巡游“今丰告古寨”由来自威州、灞州、绵虒等地的村民组成方阵,身着传统羌服,载歌载舞,表达对丰收的感恩与庆祝。巡游沿途设置脆李品尝、非遗手作等互动点位,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羌族民俗与现代农业的交融。文艺演出环节,羌歌羌舞、情景剧等节目精彩纷呈,“果王评选”更是引爆全场——由专家对各村选送的脆李进行现场测评,从果形、甜度等多维度综合打分,最终评选出本届“脆李果王”,极大提升了果农的荣誉感和质量意识。
脆李飘香助农增收,小果子成就大产业。经过多年培育,脆李已成为汶川农业的“金色名片”。截至2025年,全县脆李种植面积达3万亩,年产量约6万吨,产值约4亿元,形成集种植、采摘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。威州镇萝卜寨村村民马顺丰高兴地说:“我家种了二十亩李子,今年行情特别好,游客来得多,果子不愁卖!”来自成都旅行社负责人杨玲也表示:“以后我们不仅可以组织樱桃采摘团,秋季的李子采摘团也可以安排上,汶川四季有果,全年可游。”
从试验园中精心选育的优良品种,到套袋技术带来的品质提升;从线下节庆体验到线上订单火爆——汶川脆李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出大山、走向全国,成为推动农业升级、农村发展、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
评论